
一、现状总览
国内垃圾焚烧市场已然步入成熟阶段,竞争呈现白热化态势。据相关数据统计,截至 2024 年底,全国垃圾焚烧处理能力飙升至 85 万吨 / 日 ,超预期完成 “十四五” 规划目标,一线城市焚烧率普遍冲破 80% 大关。激烈的竞争使得企业间价格战硝烟弥漫,利润空间被无情压缩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海外市场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,宛如一片待开垦的蓝海。最新数据显示,截至 2025 年 6 月,中国企业已成功在海外斩获 43 个垃圾焚烧项目 ,项目分布在 13 个国家,总处理规模达 5.77 万吨 / 日,这一规模相当于国内头部企业上海环境全年产能的 2 倍之多。单看越南一国,其垃圾焚烧规模已突破 1.2 万吨 / 日,乌兹别克斯坦的单个项目处理量更是高达 7000 吨 / 日,远超国内县级市的需求规模。
二、出海背景分析
2.1 国内市场饱和
近年来,伴随原生垃圾源头减量举措的推进以及垃圾焚烧电厂的超前规划,国内垃圾焚烧发电市场渐趋饱和。从生态环境部数据可知,截至 2024 年 10 月,全国焚烧企业数量达 1010 家,焚烧炉 2172 台,焚烧能力约 111 万吨 / 日。与 1985 年中国首座垃圾发电站(深圳,日处理量 300 吨)相比,虽实现了巨大飞跃,但也出现了产能过剩问题。诸多地区垃圾焚烧发电厂 “吃不饱”,如陕西咸阳项目日处理能力 1500 吨,实际主城区日产垃圾仅 800 吨;山东嘉祥项目设计产能 1000 吨 / 天,实际入炉量仅为设计规模的 48.1%。2023 年,全国垃圾焚烧发电厂 “计划内停炉” 83467 天次,部分焚烧炉甚至闲置超半年。2024 年上半年,新中标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规模持续下滑,1-6 月开标 10 个,处理规模均在 500 吨 / 日以下,累计新增产能 0.36 万吨 / 日,同比下滑 77%。国内垃圾焚烧市场饱和,新建项目减少,企业建设收入锐减。
2.2 海外市场潜力巨大
反观海外,尤其是东南亚、中亚等地区,存在广阔市场空间。东南亚人口密集,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,垃圾产生量急剧增加。如菲律宾马尼拉日均垃圾量达 1.3 万吨,但焚烧率不足 5%;马来西亚吉隆坡垃圾填埋场濒临爆满,急需新建焚烧设施。且这些地区垃圾处理方式相对粗放,焚烧处理率提升空间大,越南、印尼、泰国等国垃圾焚烧处理率较低。据估算,东盟五国尚需新增约 15.37 万吨 / 日的焚烧处理能力,投资空间约 768 亿元人民币。中亚地区虽起步晚,但部分国家已开始重视垃圾焚烧处理,如乌兹别克斯坦、吉尔吉斯斯坦等国,出台政策推动项目建设。
三、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布局与成果
3.1 重点区域布局
东南亚和中亚成为中国垃圾焚烧企业海外布局的 “主战场”。2025 年前五个月,中企在海外签约 16 个垃圾焚烧项目,总规模超 3 万吨 / 日,中亚地区占比 65.68%。乌兹别克斯坦作为中亚人口大国(3000 万人口),年内落地 4 个项目,总规模达 1.2 万吨 / 日。在东南亚,印尼、越南、马来西亚等国家焚烧率不足 10%,市场潜力巨大。越南对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实行 20 年特许经营权 ,垃圾处理费高达 80 - 120 美元 / 吨,吸引众多中国企业入驻。泰国明确要求 2030 年垃圾焚烧率提升至 60%,催生超千亿市场规模。
3.2 典型企业与项目成果
康恒环境、光大环境、中国天楹等龙头企业在海外市场成绩斐然。光大环境在越南已成功拿下三个焚烧项目,包括芹苴项目和顺化项目,总投资额分别约为 4700 万美元和 7455 万美元。中国天楹在越南、新加坡、印度等国落地多个项目,其中越南河内项目处理规模达 4000 吨 / 日,总投资 3.5 亿美元,垃圾处理费单价 80 美元 / 吨,回款周期仅 1 个月(国内平均 3 个月) 。康恒环境累计签约 13 个海外项目,覆盖越南、印尼、马来西亚、泰国、乌兹别克斯坦等国,总处理规模达 1.63 万吨 / 日,占中国企业海外总产能的 36.5%。其在越南胡志明市心生义项目,日处理 3000 吨,采用 BOT 模式(建设 - 运营 - 移交),特许经营期 25 年;乌兹别克斯坦纳沃伊项目处理规模达 7000 吨 / 日,为该国首座现代化垃圾焚烧电厂。
四、中国垃圾焚烧企业的竞争优势
4.1 技术成熟先进
历经多年发展,中国垃圾焚烧技术不断革新,已达国际先进水平。国内垃圾成分复杂,促使技术具备更强适应性,能有效处理各类垃圾,应用场景丰富。相比欧美日等国家,中国技术更新迭代快,可根据不同需求灵活调整。国内众多大型垃圾焚烧发电厂,如广州东部(福山)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(9300 吨 / 日)、上海老港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 (9000 吨 / 日) 、深圳东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(5000 吨 / 日)等,不仅处理规模大,余热利用率也较高。
4.2 成本优势显著
中国垃圾焚烧企业在成本方面具备明显优势。在技术研发、设备生产、项目建设及运营等环节,成本控制出色。与欧美企业相比,中国企业建设成本仅为其 1/3 。在设备制造领域,中国拥有完善产业链,零部件供应充足,价格相对较低;项目建设过程中,人工成本优势明显,高效的管理模式进一步降低成本。在东南亚、中亚等地区,中国企业凭借成本优势,在项目竞标中脱颖而出。
4.3 政策支持有力
“一带一路” 倡议为中国垃圾焚烧企业出海提供坚实政策支撑。沿线国家积极响应,加强与中国在环保领域合作,为企业创造良好投资环境。部分国家将垃圾焚烧列为国家战略,出台垃圾处理费补贴、上网电价优惠等政策,如越南、泰国、印尼等国,吸引中国企业投资建设。中国政府鼓励企业 “走出去”,在金融、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,助力企业拓展海外市场。
五、出海面临的挑战
5.1 技术准入与标准差异
部分国家存在技术准入限制,对设备原产国等提出要求,如越南某项目要求设备原产于 G7 国家,增加中国企业进入难度。不同国家垃圾焚烧标准差异大,在污染物排放标准、焚烧工艺要求等方面与中国不同,企业需投入更多成本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调整,以满足当地标准。在欧洲部分国家,对垃圾焚烧排放的二噁英等污染物限制极为严格,中国企业需优化技术工艺,确保达标排放。
5.2 政局与汇率风险
部分海外市场所在国政局不稳定,政策变动频繁,影响项目推进与运营。如一些非洲、拉丁美洲国家,政权更迭可能导致项目合同执行受阻。汇率波动也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,海外项目投资周期长,期间汇率变化难以预测。尽管多数企业选择与当地企业合作、以美元计价等方式规避汇率风险,但仍存在不确定性。在一些新兴经济体,货币贬值可能使企业收入缩水,增加成本负担。
5.3 项目落地与运营难题
海外项目涉及当地政策、法规、审批等诸多环节,流程复杂,导致项目落地速度慢。在土地获取、环评审批等方面,可能面临长时间等待和不确定性。部分国家基础设施薄弱,如电力输送网络不完善,影响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电力输出与收益。在一些偏远地区,交通不便增加设备运输和原材料供应难度,提高运营成本。
5.4 ESG 要求带来的压力
国际社会对 ESG(环境、社会和公司治理)关注度日益提高,海外市场对企业 ESG 表现要求严格。企业在项目建设与运营中,需满足当地环保法规,减少对周边环境影响;关注社会民生,保障当地员工权益,积极参与社区建设;完善公司治理结构,提高透明度。若企业 ESG 表现不佳,可能面临声誉受损、项目受阻等风险。在欧美市场,投资者和消费者对企业 ESG 报告高度关注,企业需投入更多资源提升 ESG 绩效。
六、未来展望
尽管中国垃圾焚烧企业在海外市场面临诸多挑战,但前景依然广阔。随着全球环保意识提升,对垃圾处理的需求将持续增长,为中国企业提供更多机遇。企业应持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,提升技术水平和适应性,突破技术准入限制,满足不同国家标准要求。加强与当地企业合作,深入了解当地市场、政策法规和文化习俗,降低项目落地和运营风险。重视 ESG 建设,树立良好企业形象,增强国际竞争力。政府应继续加强政策支持,搭建合作平台,为企业 “走出去” 创造更好条件。预计未来,中国垃圾焚烧企业将在海外市场取得更大突破,推动全球垃圾处理行业发展,实现互利共赢。